决策专报  
当前位置: 首 页>>专题探究>>决策专报>>正文
 
 决策专报 
 海洋经济研究近况 
 海洋法律与公共管理 
 海洋文化 
 海洋艺术  
 
中国海洋报:着力创新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淮海工学院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2018-05-25 16:35 周锦忠  中国海洋报

中国海洋报2018523A2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呼唤一大批涉海专业人才积极投身到海洋强国的建设大潮。淮海工学院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审时度势,勇于担当,围绕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涉海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取得了值得借鉴的新经验、新成效。

瞄准应用岗位需求创新能力本位教育

淮海工学院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为核心的“3S”技术与海洋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海洋技术专业。

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率先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改革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欧美工程能力本位教育结合,开拓性地开展了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研究,制定了全国第一个面向数字海洋建设,培养“3S”技术与海洋技术融合的高科技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成果导向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规范化的创新应用工程能力培养标准,“海洋空间信息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2017年首届全国高校GIS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专业建设以海洋新兴产业应用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贯通学业、就业为导向,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创建并实践“2-1-4-N”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海洋信息技术高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15%以上,近3年该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屡获佳绩(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国内外业界的认可,根据中国科教评价网统计,2015~2016年专业排名在全国第三、省内第一;2017~2018年在全国排名第二、江苏省排名第一。

融合教学科研创新助推实践能力提升

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立足于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立教学、科研和创新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工作模式。目前,学院建有国家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8个,产学研实践基地30余家。在本科生中实施学业导师、科研助理等制度,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竞赛中连续3年获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技能大赛一等奖,连续两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获二等奖,相继荣获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首届大学生食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共187人次获奖,其中省级以上奖励33项。学校注重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内一流学科的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学习,2017年水产养殖专业共有8名学生分别赴中国海洋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参加交换生学习。

依托学生培养精品项目“考研俱乐部”,为学生做好全方位指导和服务。近3年学院毕业生考研比例不断上升,考研录取率从17.65%提升到23.8%,很多学生被中国海洋大学、复旦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

创新跨界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本科办学30多年,工科底子厚。江苏滨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工程结构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类海洋环境的影响。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强调在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基础上强调涉海特色,经过多年探索提出“跨界式”涉海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跨界培养模式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培养方案的跨界,学院对涉海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从2012年开始实行了以“大类培养”为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知识体系的跨界,课程设置方面突出厚基础,宽口径。三是学科的跨界,注重学科带动专业发展。四是校际的跨界,每年学院派遣5名港航专业的大三学生去河海大学修读1年。五是贴近产业办专业。六是校企跨界,与港务工程公司共同研究将部分成熟施工技术嵌入到学院新购置的三维港口与航道仿真平台中,用作学生实习和企业新进员工的培训。七是从工科成功跨界到理科,2014年招收的“海洋科学”的海洋地质学方向硕士研究生,目前已加入到海洋科学博士点增点建设团队。

经过5年的创新实践,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提升。近年来,无论是同期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该学院一直保持在学校各专业的前列,诸多校友在江苏省土建工程基层单位工作卓有成效,已逐渐成为企业、部门的高层领导或技术管理人员。

IMG_256

关闭窗口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52251718 技术QQ:457670135
版权所有 © 江苏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