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专报  
当前位置: 首 页>>专题探究>>决策专报>>正文
 
 决策专报 
 海洋经济研究近况 
 海洋法律与公共管理 
 海洋文化 
 海洋艺术  
 
中国海洋报:瞄准地方经济带动渔民致富——淮海工学院科技攻关服务地方发展纪实
2017-12-15 12:33 周锦忠  中国海洋报

中国海洋报20171214A3

近年来,淮海工学院瞄准地方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需求,做足海洋文章,科研人员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扎根塘口的“渔民教授”

黝黑的面孔,朴实的举止,几乎让人很难分清他是渔民还是学者,他就是被赣榆渔民称为“渔民教授”的阎斌伦,现任淮海工学院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院长、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从小生长在海边的阎斌伦对大海有着浓厚的感情,一直从事海洋养殖研究。

1994年,阎斌伦在全国首次攻克了“河蟹秋冬季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的难关。通过推广这项成果,江苏省“九五”期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亿元,带动了江苏和全国的河蟹养殖。

阎斌伦常年坚持把渔民的池塘作为自己的第一实验室。赣榆的养殖户张庆起告诉记者,他们碰到技术上的问题,一个电话打过去,阎教授就赶到了。那年夏天他的塘子里对虾生病,阎斌伦凌晨5点钟就赶到了塘边。张庆起说:“阎教授也是个工薪族,但给渔民做指导分文不取。”

除了河蟹育苗、虾蛏混养,阎斌伦主持的万亩梭子蟹养殖,是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阎斌伦教授主持的“海水池塘高效清洁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阎斌伦一起工作的还有淮海工学院及其他科研院所的几十位教授、博士,他们把科技注入海水养殖,不仅给渔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实地培养了大批的养殖能手。

小岛来了“财神爷”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是连云港市高公岛传统的紫菜养殖季节,其他时间则被闲置。而淮海工学院青年博士董志国的到来让当地有了新变化。

董志国博士是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成员之一,在连云港市高公岛街道挂职党工委副书记两年期间,多次联系该校专家教授深入近海养殖一线,采集样本、分析化验、寻找病因,及时为渔民解决养殖病害问题。

近海紫菜养殖是高公岛镇的支柱产业,其养殖种类多为条斑紫菜,生产周期短且品种单一,海域使用在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处于闲置状态。董志国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组织学校部分教师和养殖大户走访沿海33家企业,赴宁波等地调研,引进江蓠、坛紫菜等收割方便且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大型海藻,在近海海域人工养殖江蓠300台、坛紫菜300台、海带600台,养殖面积达3000余亩,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海带、江蓠、坛紫菜等大型海藻的生长,需要从海洋环境中吸收氮和磷等成分,有效防止了海洋富营养化,降低了近海工业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目的”,董志国介绍道。实施生态修复大型藻类养殖项目,这一“创举”既修复了近海生态,又实现了海域使用效益最大化,增加了经济效益。渔民高兴地称董志国为“财神爷”。

特派员攻关“小泥鳅”

2008年,朱明博士作为江苏省科技厅第二批“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特派员,深入我国最大的泥鳅养殖龙头企业“连云港市快驰鳅业有限公司”,持续开展了10年的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

10年来,朱明先后承担了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泥鳅工厂化苗种生产及高效无公害养成技术开发”、苏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泥鳅细菌性疾病生物防治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等近10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的攻关。

通过科研攻关与技术服务,朱明和他的团队突破了泥鳅工厂化繁育关键技术并通过杂交育种和引进泥鳅良种,缓解了本地区泥鳅苗种供应的短缺问题。采用“自然突变泥鳅+人工选育”方法获得红色观赏泥鳅新品系并成功实现了“青鳅与大鳞副泥鳅”的跨种间杂交,促进了产业升级。

他们还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泥鳅工厂化繁育技术规范”和“泥鳅细菌性疾病防治技术规程”。“泥鳅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获得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墩尚镇泥鳅核心养殖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首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基地。

10年的科技攻关与技术服务,有效促进了本地区泥鳅养殖的品质和效益,出口检验检疫合格率达到98%以上,亩均效益提高20%以上。各项成果累计示范推广7.976万亩,新增产值5亿多元,新增利税2.6亿元,新增就业2.4万人,2008年以来累计出口创汇3.66亿美元,实现了泥鳅产业的高效、健康和稳定发展。农民朋友们称“小小泥鳅终于翻腾出了金色的浪花”。

IMG_256

关闭窗口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路59号 电话:0518-52251718 技术QQ:457670135
版权所有 © 江苏海洋大学